
湖泊治理
湖泊沉積物疏浚
湖泊沉積物疏浚被認為是降低湖泊污染物負荷最有效、直接的措施。瑞典Trummen 湖通過疏浚工程降低90%總磷負荷, 而美國的Lilly 湖疏浚后總磷的消減率達到55%。但是, 并不是所有的疏浚都能達到理想的效果, 1998 年南京玄武湖清淤, 采取沿湖污水停止輸入、抽干水清淤的方法,清淤后半年內湖水的透明度、COD 和總磷基本不變。疏浚底泥的環境效果與疏浚方法有關, 疏浚主要考慮降低沉積物中的污染負荷。因此, 要對沉積物中的污染物種類、含量分布、剖面特征、沉積速率、化學及生態效應有詳細的調查和分析, 確定疏浚的范圍和深度。
沉積物覆蓋技術
在污染沉積物表面覆蓋一層物質, 把沉積物和水體隔開, 達到控制污染物釋放的目的。覆蓋物可以是低污染的沉積物、沙礫, 或各種材料組成的復合層。起作用的機制主要是顆粒物對污染物的吸附作用, 減少水動力或生物擾動,覆蓋層造成的無氧環境利于某些厭氧細菌對有機污染物的降解。覆蓋技術相比別的控制技術, 花費低, 適用于有機、無機處理, 對環境潛在的危害小; 但其工作量大, 需要大量的清潔泥沙, 來源困難。同時覆蓋會增加底泥的量, 使湖泊庫容變小, 因而該技術不太適用于湖泊底泥污染的治理。
湖泊理化性質改善
湖泊的理化性質影響著湖泊中各種物理、化學及生物過程, 進而影響各種污染物的內源釋放。通過投加一些化學試劑以改善湖泊的理化性質, 如酸堿度和溶解氧含量, 以達到控制內源釋放的目的。向湖泊投加鐵鹽、鋁鹽, 可以通過吸附或絮凝作用與水體中的無機磷酸鹽共沉淀; 但沉淀的鐵磷化合物在還原條件下有可能重新活化再次釋放。而鋁鹽與磷酸鹽結合相對牢固, 可在變化范圍較大的水環境中穩定存在, 甚至在完全氧化的環境中也較穩定。如果鋁的加入量足夠大, Al(OH) 3 可在沉積物表層形成“薄層”, 從而阻止磷釋放。